




在现今这个AI“遍地跑”的时代,相信大家的身边或多或少都有它的身影,而园区作为信息技术行业,也有不少企业在工作中会运用到AI。那在一线员工的眼中,“AI”是什么,又为自己的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随机采访到了两位从事客服及数据标注行业的一线员工,看看他们眼中的AI是怎样的?
“‘订单啥时候发?’‘地址能改吗?’以前这些问题占了工作的八成,同样的话每天要重复上百遍。”从事客服行业三年的李萍,至今记得没引入AI预审系统时的状态——每天戴着耳机坐满8小时,喝水都要见缝插针,下班回家连和家人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AI管效率,人管温度。”这是李萍总结出的协作秘诀。上个月,一位客户因快递延误怒气冲冲进线,AI的对话记录显示对方已反复咨询三次,李萍没有直接解释规则,而是先帮客户查询到包裹的实时位置,又主动联系快递网点加急派送,最后还附上了一张小优惠券。“这种带情绪的沟通,AI学不会变通,但它帮我省下了查数据的时间,让我能真正站在客户角度解决问题。”
从事数据标注行业的刘志斌分享到,去年引入AI辅助工具后,标注效率直接提升一倍。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作变“简单”了——以前只需掌握基础标注规则,现在要学习判断AI的“失误点”:比如把相似的商品颜色标混,或是误将“疑似障碍物”判定为确定目标。
刘志斌记得,在工具刚上线时,团队不少成员都担心“会不会哪天AI就把我们的活全干了?”但几个月下来,大家慢慢摸清了门道:简单的文本分类、基础图像框选交给AI,复杂的情感倾向标注、高精度场景标注还得靠人。“就像以前用计算器代替算盘,工具升级了,人的价值反而从重复劳动里解放出来了。”
在此次对话中,我们看到了AI时代下普通工作者的真实状态——既有对技术冲击的忐忑,也有主动拥抱变革的勇气。正如刘志斌所说:“AI不是来抢饭碗的,而是来让我们端上更好的饭碗。”当人机协作从“概念”变为“日常”,或许真正的挑战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定义“人”在智能时代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