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型媒体是新时代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承担着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的使命任务,其中,审核编辑队伍是健康网络生态的“守门人”。平台型媒体要按照监管要求和自身发展特点,把内容审核编辑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来抓,努力培育审核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审核编辑的能动性、创造性,在智能审核时代促进人机审核的协调,满足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结合上述问题,笔者对加强内容审核编辑队伍建设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1、健全内容审核行业准入机制
内容审核工作绝不是对着审核标准条文就能完成的,需要审核编辑具有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具备人文素养和媒介素养,而这些素质的养成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和长期的文化培育才能达到。由此可见,健全内容审核行业的准入机制至关重要。
为了提升审核编辑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一些行业组织和行业机构开展了审核编辑培训工作,如中国电子学会发布了《互联网内容审核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培训合格后发放“互联网内容审核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举办“全国网络视听节目审核员培训班”,考核合格后发放“网络视听节目审核员培训证书”。
平台型媒体要健全自身审核编辑队伍准入机制,提高审核编辑准入门槛,通过增加培训投入,组织审核编辑参加行业内的业务培训,实行审核编辑持证上岗制度,规范审核编辑管理,明确审核责任,要求审核编辑熟悉掌握智能审核业务逻辑,以期在人机协同审核下提高审核质量和审核效率。
2、努力开发人工智能技术
目前,在用户信息、互动弹幕、直/点播内容上,平台型媒体多采用“机器+人工”的审核方式,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审核通过将内容与已标记过的训练数据进行对比,识别过滤出违规内容,起到主要把关作用,部分存疑内容则进入人工抽检流程。
犹如人类大脑对外界的感知能力,人工智能也具备一定的“感知”,但这种“感知”来自人类的训练,有时表现得比较“弱智”。例如,机器会将一些艺术作品识别成色情内容予以驳回,反而将一些敏感变种信息识别通过。技术的局限增加了人工审核的工作量,让审核员的大量精力用于处理机器误审的内容,而占用了更需进行价值和意识形态判断的内容复核时间。因此,迫切需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升级迭代,通过扩充学习库素材,提高深度学习算法能力,升级AI内容分析能力,进而提高内容审核的准确性,促进审核编辑的能动性发挥,为建设高科技含量的审核编辑队伍创造技术条件。
3、加强对审核编辑的权益保障
审核编辑在一些用户的认知里被污名化为“社会控制工具”。例如,对违规影视剧的内容审核会过滤掉一些庸俗、媚俗、低俗内容,因不能满足一些用户的低级趣味,他们便将责任归于监管部门和审核编辑,给审核编辑贴上“鉴黄师”等污名化的标签。
审核编辑的幸福感、荣誉感、归属感亟待提升,平台需以实际行动加强对审核编辑的权益保障,只有在薪酬体系、行业晋升、社会保障等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才能增强审核编辑的行业认同感,使其长期保持工作热情,把审核工作当作一份崇高的事业来做。因工作压力和接触的有害信息影响,部分审核编辑产生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TSD)等心理健康问题,平台也要实施相关举措,关心和保障审核编辑的身心健康权益,如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培训、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给审核编辑购买职业保险等,增强员工对平台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