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价值链理论。Porter率先提出价值链概念,并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生产经营、运输销售以及物流服务等定义为企业基础活动,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技术开发等定义为企业辅助活动,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共同组成了企业价值链活动。商品生产中的不同环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分工,使得不同的企业或机构围绕这种商品的生产而纳入同一个生产网络中,从而提出了全球商品链。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全球价值链取代了全球商品链这一概念。在全球化分工模式持续深入的当前,企业不再局限于所在国家或地区获取资源,所有的资源获取和竞争都已经扩大到世界范围内。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全球价值链进行如下定义:不同国家或地区将单一商品的全部生产环节或多产品的生产过程纳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中,这一过程由跨国企业主导,将产品在不同经济体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回收等环节联系在一起,并在不同的环节产生不同的分工收益和贸易利得。
企业将自己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业务转移至其它更具优势的企业,更加注重具备综合优势的生产或服务可以实现获利最大化和提高竞争实力,这是企业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成本的最佳路径。在外包活动已将扩展到全球范围的现实需要下,全球价值链理论无疑可以为国际服务外包提供重要的支撑力量。
2.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一八一七年首次提出,该理论是对绝对优势理论的继承和完善。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的描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各国的劳动生产率不同,以及由此造成的生产成本的差异。比较优势理论系统解释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可以进行贸易活动的经济现象,使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更加具备合理性和科学性。
除了劳动生产率之外,各国之间的初始要素禀赋的差异也是国家间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著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分别发表的《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与《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系统阐述了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不同国家由于要素禀赋的差异,使得要素的相对价格产生不同,也由此造成了生产成本的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要素禀赋理论将禀赋差异作为理解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元素,也将传统模型中的单一要素扩展到两种及以上的要素,使得国际贸易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服务外包行为是比较优势理论运用在企业层面的体现。
由于不同企业内不同类型的资源、不同水平的价格,在其他条件满足要求时,将一些生产经营性活动分配到劳动力较为廉价的国家开展,可以降低企业成本从而取得更为优势的利润。在利润最大化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驱使下,更多的企业会选择服务外包,以谋求更强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也成为国际服务外包开展的重要源泉。
3.核心竞争力理论。Poter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就是企业为其顾客所带来的价值高低。从其他角度来看,也是企业如何通过优化自身的技术水平、管理效能等,进而获得更多客户的能力。正式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理论。根据该理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品牌设计、产品开发、技术升级、营销售后、运营管理、企业文化等领域具有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可以帮助企业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增强获利水平的重要能力。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由于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企业的最优策略应当是集中优势资源于核心业务,而其他次要的业务则可以外包给其他的更具专业性的企业。这一理论为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