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产业园区的供应量这几年一直处于快速上升状态,2024年市场供过于求的态势其实已经显现出来了,许多园区企业已经切身感受到陡增的竞争压力。
2025年,这个趋势基本上是会延续下去的。根据Wind机构数据测算,预计2025年全国产业园区的总建筑面积将突破62亿平方米。
以广东东莞为例,其在2023年2月就发文提出,要扩大低成本空间统筹供给,鼓励镇街(园区)利用“三旧”用地、闲置用地、新增用地等统筹集中建设一批工业安置房,2023年打造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高品质的低成本产业空间。
随着越来越多的低成本产业项目竣工入市,未来东莞的产业园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据机构统计,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东莞厂房在售项目有47个,但只有约1/3的项目有成交。
这只是我国许多经济重镇的一个缩影,今年如果企业数量增长速度赶不上产业空间供应增长的速度,或是企业利润没有增长、扩产需求低迷,那么产业园区接下来的招商运营压力依然很大。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园区同行叫苦了,因为现在做园区比以前真的是难多了。一方面是由于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园区产品的公益属性也越来越强,快钱根本赚不了一点。
从去年产业园REITs的表现就能看出来,7支出租率出现下滑,10支营收出现下滑,不少底层项目不得不走以价换量的路线来维稳出租率。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今年恐怕会看到不少园区企业作出战略调整。实际上,去年这个趋势就已经出现了,一些头部的园区企业开始谋划战略转型。
在新开园区方面,知名园区企业的脚步显然已经放慢了,比如中电光谷、金地威新、招商蛇口、亿达中国等知名企业,去年前三个季度都没有新开园区。
而在业务战略上,一批头部园区企业也确立了新的目标。比如张江高科转型做科技产业投资的打算,已经提出很久了。
此外还有苏州高新,提出转型为“新兴产业投资运营和产城综合开发服务商”;上海临港提出转型为“园区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和总运营商”等……
可以看出多数园区企业未来的计划,是与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过程实现更深度的绑定,成为行业内更复合化、更集成化的角色,这预计也会带动一批园区企业的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