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外包研究始于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Hamel)在1990年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他们认为,企业具有各种各样的能力与资源,企业之间资源的异质性或企业拥有的特殊能力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和经营绩效的关键因素,那些能够给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和高额利润的能力和资源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基于业务外包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应将一些重要的但非核心的业务交给企业外的专家来做,而使本企业保留核心业务,集中精力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在实施业务外包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哪些业务必须由自己制造,哪些业务可以外包即与企业外的独立方签约购买,这一过程的关键是必须明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业务外包就是要求企业经营者将资源集中在那些使自己真正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技能和知识即核心竞争力上。企业在实施业务外包时,应进行企业诊断,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挖掘本企业中竞争对手难以获得并难以复制的资源和优势,将其演变为本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到扬长避短,再实施业务外包,才能获得真正的效益。企业在考虑业务外包时,不仅要关注目前正在培育的或业已形成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必须从战略高度审视外包业务,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决策。这就要求企业及时调整外包业务的结构和强度,选择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竞争对手却准备外包的业务,着力开发、培育、发展出独特的技能和知识。 根据这一理论,外包本质上是企业把非核心业务发包给成本更低的企业,服务外包是为了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将产业链中的非核心部分外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因此外包的项目和流程一般属于相对简单的非核心部分,附加值较低,在价值链中处于低端地位。企业流程可分为战略性流程和非战略性流程。战略性流程是对企业的战略选择和执行起关键作用的流程,企业的核心能力和核心业务依存于战略性流程。战略性流程是企业持续市场竞争优势的来源,必须内部化。非战略性流程应分析它们与战略性流程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密切程度高的,就应内部化或通过某种紧密合作关系做出安排。密切程度低的就可以外包。